2900亿,儿子正一又赌了
日期:2025-10-31 09:34 浏览:
![]()
一方兴则双方兴;当一个人失去时,双方都会受到伤害。 10月28日,Openai正式宣布完成资本结构重组,并传出孙正义旗下软银领投约410亿美元(约2900亿元人民币)巨额投资,押注AI未来的消息。不久前,在2025年夏天的股东大会上,儿子正芳揭开了近年来投资失败的阴霾,谈到了自己的最新抱负:未来十年引领全球“超级人工智能(ASI)”时代。软银领导人为股东描绘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——软银不再满足于当场外的金融家,而是亲自下台,成为AI行业的“修复者”。他似乎又回到了投资阿里巴巴、收获互联网时代红利时的巅峰时刻。演讲中,阿纳克多次提到一个名字:openai。他斩钉截铁地说,欧佩nAi最终会走向资本市场,IPO只是时间问题。投资教父正在悄然与AI玩一场“大游戏”——他的大筹码再次令整个行业惊讶。重组实施,OpenAi股权洗牌 OpenAi重组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来的非营利性OpenAi Inc转变为营利性实体,同时由新成立的非营利性基金会控股。重组完成后,新的营利性公司将命名为“OpenAi Group PBC”,仍由OpenAI基金会管理。根据再次配售方案,非营利性Openai基金会将获得26%的股权。以OpenAi目前约5000亿美元的估值计算,该基金会持有的股权价值约1300亿美元。基金会承诺将部分权益用于科研公益,如加速研究突破医疗健康,践行Openai“造福人类”的初心。值得注意的是,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萨姆·奥尔特曼本人在重组后并未持有任何股权——这种偶然的安排不仅消除了潜在的利益冲突,也引发了外界对其动机的不同解读。 Openai重组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无疑是长期赞助商微软。经过数月的谈判,微软与OpenAi达成了新版本协议:微软将收购约27%的股权,在27%的基础上价值约1350亿美元,这印证了惊人的5000亿美元估值。这意味着微软约138亿美元的初始投资使其账面价值增加了近10倍。新协议极大扩展了双方的合作——直到2032年,微软将继续享受最新技术的使用OpenAI 模型和产品。不过,鉴于AGI的特殊性,协议增加了“AGI验证机制”:未来,如果OpenAI声称实现了AGI,必须经过独立专家组的客观验证。当 AGI 失效并得到验证后,微软将停止从 OpenAI 获得收入分成。这被视为微软对“AI造福大众”原则的让步,也是对监管部门的一种姿态。与云计算合作 另一方面,微软自愿给予OpenAi新云业务的优先购买权。过去,微软Azure一直是OpenAi的独家云提供商,但现在微软正在放宽这一限制。这一让步的背后,还真有一件大事:OpenAi承诺未来额外购买2500亿美元的Azure云服务。 OpenAI 使用部分云收入将微软拒之门外,以换取更多自主权。拥有c的权利选择自己的云后,Openai立即与Oracle达成高价合作。据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,OpenAi将从2027年开始的五年内分批向甲骨文购买高达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,用于AI模型的训练和部署。这标志着Openai从单一云架构转向“双云”方式:Azure和Oracle将支持其计算能力需求。微软似乎失去了一些“垄断”权,但这并不是一种损失——Azure在未来几年仍会收到大笔订单,而Oracle Cloud引入Openai也可以分担Azure扩张的压力,可谓曲线双赢。此外,微软还特别澄清,虽然允许OpenAi与第三方自由协作,但不会对OpenAI的任何硬件产品主张权利。重组消息公布当天,微软股价上涨开盘上涨2%,市值重回4万亿美元大关。华尔街分析师普遍松了一口气——此前OpenAi与微软的关系充满不确定性,如今微软在AI版图的主要布局终于尘埃落定。值得一提的是,支付巨头PayPal也宣布将与OpenAI合作推出AI驱动的钱包。受此利好消息提振,PayPal股价开盘前上涨10%。 “隐性契约与公开斗争”我们先来消化一下微软与OpenAi新协议背后的深层含义。重组谈判陷入困境,重点是利益捆绑与独立发展之间的平衡。微软在2019年初押注OpenAi时,签署了苛刻而有利的条款:独家云分配权、技术独占期、收入分成,以及OpenAi实施后的收入再分配机制。nts AGI。在 Chatgpt 流行起来、OpenAi 迅速成长之后,这些条款被证明既是微软的护城河,也是 OpenAi 寻求外部融资的魔咒。据称,Openai首席执行官奥特曼曾多次游说微软高管改变合作条款,以便OpenAi可以更自由地筹集资金和购买算力。微软最初犹豫不决,担心这会破坏其早期投资回报的保证。然而,OpenAi的发展势头却是微软不敢的——如果OpenAI受到资源限制,微软的长远利益也会受到损害。于是,双方展开了一场漫长的博弈。这份新协议可谓“步步后退”:微软在2032年之前仍锁定重要权益,但也放弃了部分专有权。更有趣的是,微软开始对OpenAi表达自己的看法。有一种“警惕”和距离的感觉。自今年年初以来今年,微软持续将 OpenAI 模型深度集成到 Office 365 Copilot 等核心产品中。另一方面,它也开发了自己的大型机型,不再“鸡蛋放在一个露天篮子里”。甚至有报道称,在某些场景下,微软可能会转向 modAnthropic 的竞争对手 elo 而不是 OpenAi,以避免过度依赖。这意味着微软和Openai正在从“铁哥们”走向“亦敌亦友”的新阶段:合作仍是主旋律,但各自都在悄悄为未来可能的竞争铺路。 300亿美元,儿子的如意算盘。在微软小心翼翼地平衡自己的营收和OpenAI的增长的同时,儿子选择了“全力投入”OpenAI。软银对OpenAi重组的投资让人大跌眼镜——超过300亿美元,堪称史无前例的投资计划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软银的资金并没有来,而是设计了一个戏剧性的动作。c“分期押注”:今年4月,软银首次承诺投资100亿美元作为OpenAi融资的一部分,剩余225亿美元将在OpenAi完成重组后解锁。换句话说,孙正义写了一张空白支票——只要OpenAi在年底前转向盈利结构,软银将筹集300亿美元的投资;否则,总投资将减少甚至取消。如今重组顺利通过,OpenAi如愿以偿:软银此前的100亿承诺早已到位,加上近期董事会批准的“225亿尾款”,总计300亿美元是OpenAi的官方押注。据消息人士透露,软银领投的本轮融资总规模高达410亿美元。除软银外,还有Dragoneer和Dragoneer等投资机构。 Thrive 贡献了约 110 亿美元。孩子在玩吗?首先,软银虽然拿下了OpenAi约5-10%的股份,但也赢得了与OpenAi紧密联系的战略地位。正如孙正义在6月份的演讲中所说,软银不仅花钱,还“深化了技术和基础设施层面”,参与了Openai从研发到部署的全链路布局。早在2025年初,特朗普就在白宫宣布,OpenAi将携手软银、微软、甲骨文等推动一项代号“星际之门”的大型计划:未来四年总投资5000亿美元,在全美建设下一代AI超级计算基础设施。软银旗下的新能源公司SB Energy将负责电力园区基础设施部分的建设——它不仅是主要投资者,还扮演基础设施开发商的角色。 OpenAi目前估值5000亿美元代表市场资本入股通用人工智能的希望。软银此时投入了大量资金,目标是在未来几年获得超级IPO红利。当Openai在实现AGI或大规模盈利之前进入资本市场时,软银的账面回报率将增加许多倍。重组完成后,OpenAI仍需要经历一个业绩和监管调整期,调整期可能为1-2年到3-5年。预计将满足IPO条件。软银300亿投资的股权收购金额是事后不可想象的。可以说,OpenAi的重组为未来的IPO铺平了道路,而软银则已经坐稳了位置,决心成为最终会收获颇丰的大庄家。然而,这场赌博也充满了不确定性。孙正义曾因大举押注 WeWork 等公司而从神社跌落。软银 Vision基金一度遭受巨额亏损,被迫放慢脚步求存。得知惨痛经历后,正一儿子延续近两年“高风险、高回报”的策略,押注AI赛道。对于软银在OpenAi估值高的时候选择大举投资OpenAi,有人质疑其时机:为什么不早点投资,以更低的价格买入股票?软银高管回应称,“我们会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执行”。不过,采取高额投资的风险也不容忽视:如果AI行业增长未能达到预期,OpenAi的营收无法维持烧钱速度,那么5000亿美元估值的泡沫可能会首先破裂,软银的大笔投资可能会泡汤。孙正义显然深知这一点,因此他一方面推动OpenAi在势力和版图上的快速扩张,另一方面也积极谋划OpenAi的商业化前景人工智能。总之,对于儿子正一来说,这是一场必须也只能赢的赌博,而且没有退路。 openai的双面悖论openai从一开始就是理想主义的:它是非营利性的,提倡开放共享,造福全人类。然而,短短几年,命运的剧本却发生了逆转——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、封闭模式的出现、商业化的快速发展,Openai 沦为逐利企业。这次重组就是这种身份转变的一个例子。尽管OpenAI官方一再强调“非营利组织仍然拥有控制权,安全和公益仍然是原则”,但许多观察人士对此表示怀疑。一些AI伦理组织担心,重组后,盈利动机将凌驾于公益使命之上,OpenAI可能会偏离其“发展AGI,造福人类”的初衷。例如,GPT-4模型被封闭,因此且拒绝透露细节,被批评为营利、含糊不清;又如API服务价格高昂,被指以“普惠大众”为初衷运营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OpenAi联合创始人马斯克也站出来“指责所发生的事情”。这位特立独行的亿万富翁在 2018 年退出 OpenAi 董事会后,现在正在追捕 OpenAi 偏离其使命并涉嫌投资欺诈。马斯克曾公开批评OpenAi是微软的附庸和“机器”,并多次攻击Stargate,评论他们“真的没有多少钱”,暗示OpenAi的5000亿野心是夸张罕见的硬招,斯奥特曼抨击马斯克散布虚假信息,并邀请他到德克萨斯州亲眼目睹数据中心的建设情况。在网站上。硅谷两大领袖的对决真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:马斯克坚持开源、安全第一,而奥特曼坚定走商业化道路。在 OpenAI 内部,高级管理层还必须微妙地平衡使命和收入。对于重组谈判的顺利通过,美国监管机构的态度很重要。加利福尼亚州和特拉华州总检察长联手介入审查并向 openai 施压,以确保该非营利组织在新结构中拥有足够的控制权和安全监督。最终的妥协是给予OpenAI基金会26%的股权和特殊投票权,以维护“公共福利”。当OpenAi悲伤数十亿美元融资时,自然要求雇主履行并回报;安全道德必须考虑,但面对商业压力能否不妥协?奥特曼本人也参与其中,扮演着一个有趣的角色:他既是一个“理想主义者”,又是一个创业企业家。一方面,他至今未能分得一杯羹,表示不追求财富;另一方面,他积极推动各种业务合作和产品上市,对营收模式乐此不疲。这种“双面性”让外界很难看出他是在坚守自己的使命,还是雄心勃勃。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,奥特曼坦言:“我们的使命是造福人类,但实现使命需要资源。我不认为赚钱和利他主义是矛盾的。”话虽如此,当时许下的“非营利”誓言最终还是被现实击碎了。 Openai正在公益与利润之间走钢丝,每一步都如履薄冰。来源:彭博社报道 AI 生态闭环 Openai 的重组体现了 AI 行业正在制定的“生态战略”——巨头主导、多方协作、实验室分工明确或者,以及利益分享。美国AI生态系统的最大特点不仅是技术领先,更是资本、硬件、数据的相互嵌套。这股AI热潮已经演变成一个巨头互相投资的大闭环。在底层,计算能力既是起点,也是约束。 NVIDIA、AMD等芯片公司扮演着“能源供应商”的角色,为整个生态系统源源不断地提供GPU算力。英伟达市值已突破4万亿美元,成为AI热潮的最大受益者。它不仅靠卖芯片赚钱,还靠与上游企业的深度合作。 OpenAI、微软、谷歌等公司提前锁定GPU供应合同,以保证长期采购的稳定算力,甚至允许NVIDIA参与该项目的部分投资。这种反向绑定使得NVIDIA不再只是一家芯片制造商,而是主要资本参与者。与此同时,AMD也在追寻parehong道路——与openai联合开发定制芯片,并让客户通过股权或选择合作的方式“共享”芯片生态系统,从硬件层开始完成资本共生。算力之上是基础设施的资本战场。微软、甲骨文和新兴企业 Coreweave 都在竞相扩展 AI 云,以满足 OpenAI 等实验室对模型训练的巨大需求。 Microsoftazure仍然是OpenAi的长期合作伙伴,但Oracle的加入再次赋予了云竞争的机会。据外部报道,甲骨文与OpenAi签署的多年云服务合同总额高达3000亿美元。微软与英伟达合作后,Coreweave 成为 OpenAi 的弹性算力提供商。这样,从芯片到云端,资本和技术的通道层层打通:上游厂商锁定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回馈客户,下游客户通过长期合同反馈生产。资本和供给的循环是支撑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引擎。在中心位置,openai 等实验室模型成为能量转换器。他们消化硬件和计算资源,将其转化为语言模型和推理能力,然后通过与巨头合作将其能力反馈到生态系统中。 Openai 的背后是微软、软银、Thrive、Dragoneer 等分会的联合开发,Anthropic 的背后是 pam 亚马逊和谷歌的投资——亚马逊已承诺向 anthropic 投资 40 亿美元,并优先将其模型在 AWS 平台上进行扩张。换句话说,样板企业不再只是“投资者”,更是主力厂商布局AI产业的“中控节点”:他们决定芯片消耗节奏、云资源规模、上层应用生态系统的接口标准。最后是数据层和应用层的商业实现。微软已率先在Windows、Office、Bing等产品中嵌入OpenAi的GPT模型,实现了AI从实验室到终端的闭环实施。亿万用户的实时反馈反馈到模型训练中,形成持续的优化循环。与此同时,大量初创公司正在利用OpenAI的开放API接口解锁医疗、法律、教育、金融等领域的新AI应用。这一层的丰富性提供了海量数据和真实场景,让AI学习曲线不断收缩。从资金流向来看,这个生态系统几乎是一个闭环:芯片巨头投资云计算公司,云厂商投资实验室模型,实验室模型依托巨头的算力和资金在用户端实现结果,应用程序生成的数据反馈给模型。每一个环节都有资本和技术的交集,每一次合作的背后都有股权和长期合同的纽带。肯定也正是因为如此,AI产业A.AI在短短两年内就聚集了数万亿的市值和产能——烧钱的不是单个公司,而是一整套互相“喂食”的资本网络。值得一提的是,软银在这场人工智能竞赛中扮演着跨层“粘合剂”的角色——几乎在产业链的每一层都有布局。通过愿景基金和自有资本投资了包括ARM、AMPERE、GRAPHCORE等芯片公司,覆盖从芯片IP到设计制造的关键环节;同时,子公司SB Energy与微软、OpenAi、Oracle等合作参与“星门”超级计算中心计划,提供AI算力基础设施。提供能源支持和建设;此外,软银还积极寻求对OpenAI等AI模型公司的战略投资,并不断在机器人领域布局,从早年的Boston Dynamics到近期对Skild AI的投资,意在探索大规模AI模型与实体机器人的深度融合。通过这一系列的跨境投资,软银正试图打造一个自主主导的“AI全产业链生态系统”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软银作为非美国资本已经深深融入并重塑了美国的产业格局。 - 通过资本抢占资源,成为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的“隐形运营者”。美国如此庞大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让人想起中国的技术格局。美国模式下,不同的公司在硬件、云、模型、应用等方面各司其职。ns,并通过资本和合约结成联盟,共同推动行业的爆发。现实情况是,中美两国的AI产业组织存在显着差异。美国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和资本驱动的,巨头愿意投资初创企业并分享收益;而中国科技巨头长期各自为政,缺乏深度合作。以云和大模型为例,微软投资独立Openai以获得技术和产品协同,而国内的百度、阿里巴巴、腾讯更倾向于自研和封闭,难以实现“阿里巴巴投资百度版Openai”的局面。另外,“算力-模型-应用”的融合程度也不同。美国拥有 Nvidia、Azure 和 Oracle 等全球基础设施。中国仍受限于h高端芯片和超大规模云算力,大部分算力依靠国家主导项目来提升算力,比如“东算西算”。资本市场的激励机制也不同:美国企业敢于挑战,2024年民间对AI的投资将超过1000亿美元,而中国企业的投资则更加分散和谨慎,大额押注的很少见。不过,中国仍然可以找到自己的道路。一是“国家体系+市场力”融合,政府牵头,集中资源,共同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实验室或算力联盟;另一种是巨头内部的全面整合,比如华为自己的片上系统、框架、云和应用。阿里云和达摩院也有潜力形成“算力+模型+应用”的闭环。然而,与微软-Openai式的互补合作中,中国巨头普遍缺乏“愿意支持其他公司”的动力。再加上更加精细的管理,生态整合将更加困难。但也许未来有一天,中国版的“OpenAi”——就像Deepseek一样——可以吸引众多巨头的投资,服务整个行业。但在此之前,中美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仍在各自的道路上前行:美国模式高速发展,资本与创新火花四射;中国模式坚持稳中求进,谋求安全与发展的平衡。尾声:棋与赌的博弈 Openai的资本重组不仅是商业博弈的精彩部分,也是全球AI竞争的一角。孙正义的全力赌注,让我们看到了狂人对未来坚定信念的资本,以及对未来的孤注一掷。最后的战斗。微软冒险尝试,但也犹豫不决,这显示了这家科技巨头对进退的既定计算。 Openai 本身很难直观地了解非营利和营利性事实。这就像在走钢丝上跳舞。我们周围的 Nvidia、Oracle 和 Anthropic 正在为生态协奏曲谱写自己的音符。有人形容OpenAI是科技圈的一颗“精神明珠”——隐藏着改变世界的希望;还有人戏称它为“灵丹妙药”——引爆资本泡沫的克星。这个故事里,谁是灵珠,谁是神丹,或许还没有揭晓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所有参与这场AI风暴的玩家现在都经历过盛衰。未来几年,席卷全球的AI热潮是处于巅峰,还是中途发生变化,值得拭目以待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